判断电动门轨道的排水坡度是否合适,需结合设计标准(通常要求坡度≥2%)、实际排水效果及直观观察,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验证:
一、明确排水坡度的基本标准
电动门轨道(尤其是地面轨道)的排水坡度,核心是确保雨水能快速流向排水孔或轨道末端,避免积水。行业通用标准为:坡度≥2%(即每 1 米轨道长度,终点比起点低≥2 厘米)。
例如:若轨道总长度为 5 米,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需≥10 厘米(5m×2%=0.1m)。
二、具体判断方法
1. 直观观察法(初步判断)
看轨道倾斜方向:轨道应向排水孔(或预设排水口)方向倾斜,且倾斜方向需唯一(避免 “中间高、两边低” 等混乱坡度,导致积水滞留)。
查积水痕迹:若轨道表面有明显水痕、锈迹(尤其低洼处),或雨后 2 小时仍有积水未排净,说明坡度不足或方向错误。
看排水孔位置:排水孔需位于轨道的最低处(若轨道有多个排水孔,需确保孔位沿坡度方向依次降低),若孔位高于轨道低洼处,会导致积水无法排出。
2. 工具测量法(精准验证)
需借助水平仪(或激光水平仪) 和卷尺,测量轨道的高度差与长度,计算实际坡度:
步骤 1:确定轨道的 “起点”(较高端)和 “终点”(较低端,通常为排水孔位置),用卷尺测量两点之间的直线长度(记为 L,单位:米)。
步骤 2:将水平仪放置在轨道起点,调平后,测量轨道终点处的轨道顶面与水平仪基准线的垂直高度差(记为 H,单位:米,即终点比起点低的高度)。
步骤 3:计算坡度:坡度 =(H÷L)×100%。
若结果≥2%,则坡度合格;
若<2%,则坡度不足,需调整。
示例:轨道长度 5 米,测量得高度差 0.12 米,则坡度 =(0.12÷5)×100%=2.4%,符合标准;若高度差仅 0.08 米,则坡度 = 1.6%,不达标。
3. 试水测试法(模拟实际排水效果)
通过人工泼水模拟降雨,观察排水速度和积水情况,是最直接的验证方式:
操作:在轨道起点附近缓慢倒入适量水(水量模拟中等降雨强度,约 10-20 升),观察水流方向和排出速度。
合格表现:
水流沿轨道坡度方向快速流动,无明显滞留;
3 分钟内,轨道内的水可通过排水孔或末端完全排出,无残留积水。
不合格表现:
水流停滞或缓慢蠕动,低洼处形成积水;
排水孔处有水但无法快速排出(可能因孔位高于积水点,或坡度反方向)。
三、特殊情况的补充判断
轨道有多个排水孔:需确保各排水孔沿坡度方向 “由高到低” 分布,且每个孔位均为所在区段的最低点(避免孔位高于周围轨道,导致水无法流入)。
悬空轨道(如门体上方的导向轨):坡度需朝向轨道末端的排水口,且末端需加装接水盘或引流管,避免雨水滴落到门体或地面(此时坡度可适当放宽至 1%-1.5%,但需确保无积水)。
若轨道满足 “坡度≥2%、水流方向明确、试水后无积水”,则排水坡度合适;反之,需通过垫高轨道起点、降低排水孔位置等方式调整,直至符合排水要求。
|